其实,对这类工程机械产品也没有严格的划分,而行业的划分应该与时俱进,所谓农村工程机械实际上是传统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和建筑机械三个机械子行业的融合,更准确地说是三个子行业的边缘产品之间的融,这一点从制造商的行业属性就能看出来。
但是,无论是在销量还是市场份额上,都一骑绝尘,市场占有率远超第二名近7%的份额。其中,销量前十企业销售1179294台,市场占比82.6%。
这也是商用车柴油机市场整体下降的最大诱因。排名前五的企业分别是,潍柴、玉柴、江铃、云内、解放。2019年上半年,商用车市场累计销售219.64万辆,同比下降4%。在这样的市场走势下,商用车柴油机市场销量前十企业,谁主沉浮?2019上半年商用车柴油机市场销量前十企业从上表可以看出,2019年上半年,在商用车柴油机市场,销量排名前十企业有五家出现了正增长。其中,安徽全柴取得了增长率第一名的成绩,销售64531台,同比增长11.68%。
行业龙头企业潍柴虽然增长率位居第二,同比增长10.5%。下半年的大幕已经开启,各企业开始着手冲击年度销量目标,在这样的局面下,未来的商用车柴油机市场前景应该不会差究竟是什么阻止了这些国家成功实现工业化,尽管许多现代生产技术是轻而易得的?或者说,是什么阻止了资本主义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按照自己的面貌复制自己?历史已经给出答案。
中国在追赶时期的确是充分借鉴和复制国外先进技术,但是这并非说明中国在到达前沿以后无法创新。所以,只有基于对工业革命内在逻辑的正确洞见和当年西方崛起过程的深入分析,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即使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中国的崛起仍然是不可阻挡的。但中国农业文明的悠久历史不能成为乐观的根据,正如奥斯曼帝国并非土耳其复兴的根据一样,古希腊文明和罗马帝国的辉煌也无法用来预测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而西方观察者则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慢慢意识到中国不可避免的崛起。
基辛格在做出这一评论时,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二十分之一,阿根廷、巴西等中等收入拉美国家的五分之一。】在原生工业化的末期,大大扩展了的国内市场、迅猛提高了的城乡购买力、迅速改善了的供应链和分销网络以及不断强化的原生工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使得进一步采取劳动密集型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有利可图和势在必行。
到19世纪80年代,特别是20世纪之交,美国已成为了世界工厂和工业技术的全球领袖。今天,分享清华大学文一教授的文章,一窥人类历史上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最为壮观的全球性历史事件——中国崛起的必然性,及其背后伟大的工业革命历程。因为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中心——这所最好的大学——来进行实践和创新。而19世纪的美国却具有广袤而强有力的市场需求来引爆工业革命的热核反应链,因此就处在了下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的位置上。
因为工业化最初和最重要的任务是市场创造和国家能力的建设。领薪工人成了一种流行的农业就业形式,同时农业剩余也往往被用来投资于商业和工业事业而不是土地。1 正确的发展战略中国崛起不可阻挡的第一个原因在于,中国已经发现了正确的发展战略,并一直遵循着正确的工业化顺序——这种顺序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许多其他尚未工业化的国家。由于大工业的高投资成本和组织成本,以及建成以后接近于零的边际使用成本和由于制造业知识技术的普适性带来的知识外部性和外溢效应,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具有极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的创新与扩散效应。
而这些国家之所以缺乏一个发育良好的支撑三位一体的(由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的)市场条件,是因为没有认真完成更早期阶段的原始工业化过程,或更初级但更基本的原始市场发育阶段,所以发育不全问题被一步一步遗传下来,被跨越式发展战略误导了。历史上的市场创造者是强大富有的商人阶层和金融中介(银行家)。
西方经济学界(包括受西方理论影响的国内学术界)一个普遍的错觉就是中国过去40年的超高速增长纯粹是靠高投资(资本积累)拉动,而不是靠技术进步,是不可持续的。最早对中国崛起的大胆预测之一可以追溯到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和他的合作者们——蔡昉和李周
但今天的中国却拥抱变革,并积极融入全球竞争和贸易。它肇始于农村地区的以简单劳动分工为基础、远距离贸易为目标的原生工业化(即原始工业化)阶段。今天这种景观已不复存在。因此要完成大规模工业化,中国就需要更高的国民储蓄率,更大的全球市场以及触角更远的全球供应和运输体系。它从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义乌出发,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和法国,在21天行程里穿越了一万三千多公里。2014年中国的LPI总分为3.53,位居全球28位,紧跟葡萄牙,并高于土耳其、波兰和匈牙利。
到19世纪80年代,特别是20世纪之交,美国已成为了世界工厂和工业技术的全球领袖。这一市场的出现并不是由于中国的人口突然增加了,国土面积突然增大了,或资本利率突然降低了,而是由于中国成功建立了庞大的轻工业基础,增强了国民购买力,来有效支撑这些大规模的重工业。
这是由于德国在二战后已经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因此反而可以通过出口规模化生产的机械和高附加值耐用品而受惠于中国崛起带来的对重工业品的巨大需求。在历史上有形资本(生产工具)的大规模生产(或大规模再生产)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实现的。
遵循汉密尔顿在《制造业报告》或《美国工业发展计划》中提出的发展策略,美国后来只花了60年时间(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就赶上了英国,挑战了其制造业和工业技术霸权。领薪工人成了一种流行的农业就业形式,同时农业剩余也往往被用来投资于商业和工业事业而不是土地。
因为工业化最初和最重要的任务是市场创造和国家能力的建设。民营化的步骤应该按照市场发育顺序。一些制度学派和评论家往往质疑中国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进行创新的能力,特别是在触及技术前沿之后。不是民主制度,而是政府倡导的重商主义社会价值观(包括公平买卖、社会信任、道德、宗教和对由商人和商业团体私人建立的社会秩序的支持)。
对于欧洲而言,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非常落后。这个看法十分偏颇和具有误导性。
资源丰裕型国家例如澳大利亚、非洲和拉美部分国家同样受惠于中国的崛起。因此,欧洲债务危机的最终解决方案既不是紧缩政策也不是凯恩斯主义药方,而是寻求偿还其欠下的工业化欠账,继续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在重工业或其他高科技领域(如医疗和绿色能源)获得国际竞争力。
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应该只允许并购和混合制,而不是完全的民营化。但是,像德国这样的欧洲国家却没有遭受这种债务危机的毁灭性打击。
机器(有形资本)的发现和有效再生产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大生产的核心。(3)民营化不应损害国家安全。尽管一开始是无意的,中国自1978年以来遵循了符合胚胎发育工业化逻辑的正确路径。这完全要归功于它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
让我们先分析一下美国的历史路径。2014年12月,第一辆中国到西班牙的直达列车抵达了马德里。
然而,三位一体工业体系本身不仅是公共品,而且也是中间产品,除非服务于最终需求,其本身并不能盈利。这样就把工业革命的果实带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到了19世纪20年代,这种市场性的交易活动几乎全部被政府支持的由富裕商人阶层建立的有组织的商业活动所取代。上述工业革命的基本逻辑同样也为目前如何看待欧洲和世界的经济问题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